跟大家介紹完「北崁山」與「菜宅」
第三個要跟大家介紹的是「普濟寺」
普濟寺
地址: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15鄰142-5號
電話:(06)9911252
普濟寺於民國86年落成,
主要供奉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。
普濟寺碑記
會信眾志,募資鳩工,擘劃興建,孜孜不懈,道場終底巍然以成,會志法師是也。
大承普渡,同登彼岸;濟助群黎,離苦得樂,普濟以之為寺名也。
其於後山福地,隱現綠瓦紅磚,暮鼓晨鐘、梵唄經誦,迴盪空際、洗滌心地,足令眾生去凡超塵,自性宛然,道業成就於斯可期。
碧空滄海,清朗自然;風雲波濤,開闔起伏,一瞬永恒,動掙之間,亦終歸於如如者爾。
法師俗名莊令泊,夙具佛緣,行善護生,喜聞佛法;中年茹素,修習精勤。
民國六十五年,年近耳順,方投高雄元亨寺,隨上蒟下妙老和尚出家;
同年於高雄縣龍湖庵受具足戒,旋即返鄉吉貝,住持觀音寺,領眾修持,惟心繫維,弘廣正法,後於八十四年九月增建普濟寺。
八十六年八月完工落成,法師慈悲益切,勤修渡眾,不舍晝夜。
九十三年九月十一日,師了世緣,圓寂捨報列品西方,莞爾俯視,以其典範,長照人世矣;謹為之誌,以勵後學。
后井勒石助建芳名,彰顯善士無量功德。
澎湖圓通寺 會英謹誌
普濟寺碑記 白話文翻譯:
在召集眾多的同志,募集各方有力的壯士之後,興建的工程便不中斷的持續進行,終於這雄偉的廟宇才終於落成,而會志法師為此貢獻了偌大的心力。
這座島上的居民都從他處引渡而來,彼此互助和樂,共繁共榮,普濟寺的名字就因此得名。
在寺廟的後方,隱約有綠色瓦片及紅色磚片的蹤跡,早晨傍晚都會有幽幽的鐘聲響起,時時有經文朗誦而來,
著實有著盪平心際,洗滌心靈之效,此足以讓信徒洗卻是俗紅塵,使性情自然,則學問事業必能有所成。
有時碧綠的天空及潔淨的大海,景象一片自然;有時風雲驚險,波掏洶湧,起伏不定,而這些變化,都在一瞬間的動和靜之間。
法師的俗名是莊令泊,平常與佛法的緣分尚是不淺,平時嗜行善,保護一切生命;步入中年後便開始吃素,道業修習上便一天比一天精進。
民過65年時,已將近60歲,便投身高雄元亨寺,隨著廟宇的前輩一同出家修行;
同年在高雄縣龍湖因為些許緣故,卻還是旋而返回澎湖吉貝,主持觀音寺,並引導眾信徒修行,推廣並弘揚正法,這些便是心中唯一深切想維護的。
後來在民國84年九月增建普濟寺,86年八月完工落成,法師的慈悲胸懷也與日俱增,更勤勉的普渡眾生,而不在乎日夜的變化。
民國93年9月11日,法師了卻了與世間的緣分,終圓寂前往西方,以其生前立下的典範,常常照顧著人們。
謹以此為誌,希冀砥礪後人,積極向學,後方有一井,便是來彰顯善心人士的無量功德。
為了確認我們翻譯的正確性
今天冬天去吉貝時
我們也打算訪問當地居民與寺廟和尚等等
去深入了解
到時候再把訪談紀錄與大家分享
希望大家能夠持續關注